随身保镖是个敏感的词。“随身护卫”则是对“保镖”这一通俗叫法的官方定义。相比武力,保镖更需要头脑。利用专业技术和科技手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规避危险,这才是保镖应该做的,这样的保镖值得有更为体面的佣金和社会地位。
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《保安服务管理条例》,首次明确保安服务公司可以根据合同为客户提供随身保镖,这是对“保镖”身份合法化最早的法律条例。截至目前,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,全国范围内带有“保镖”字样的营业公司有48家;另据信息查询平台“天眼查”的数据,全国以“保安”为名注册的公司多达278890家。然而,保镖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并不少。很多保镖公司仍未告别灰色身份、“随身护卫”的行业细则仍未出台、保镖公司的发展方式和对保镖行业的监管,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。
同时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行,包括随身护卫在内的国内安保力量随中资企业“走出去”将成为趋势。但问题是,大部分国内保镖公司,目前都还在从事着类似“肉盾”的低端人力防范。
据多家保镖公司介绍,目前保镖业务主要按照服务时长进行分类,较为熟知的明星商演护卫、政要活动保护、临时安保、危机处理等都属于短期项目,这也常常是曝光在媒体下、可以用来做公司宣传的业务。